厭氧污水處理的機理及工藝流程圖介紹(污水厭氧處理的原理講解)
標簽:
添加時間:2022-12-26 瀏覽次數(shù):3169
本篇文章我們主要為大家分享一下講解厭氧污水處理的機理及工藝流程圖介紹,以及厭氧處理法優(yōu)缺點、三階段理論和四種群學說等內容。
01、厭氧處理法及其優(yōu)缺點
厭氧生物處理又稱為厭氧生物消化,是指在厭氧條件下由多種厭氧或兼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有機物分解并產生CH4和CO2的過程。
厭氧處理法和好氧處理相比較,具有以下7點優(yōu)點:
-能耗低;
-負荷高,一般可達2~6kgCOD/(m3?d),占地少;
-剩余污泥量少,產泥量相當于好氧法的1/10~1/6;
-氮、磷營養(yǎng)需要量較少。BOD5:N:P=(200~400):5:1;
-應用范圍廣,既適合處理高濃度廢水,又能處理低濃度有機廢水,也能處理并穩(wěn)定污泥,還能處理某些難降解有機物的廢水;
-對水溫適應范圍廣:常溫(15~30℃)、中溫(33~35℃)、高溫(50~60℃);
-厭氧污泥長時間停止運行后,較易恢復生物活性。
厭氧處理法和好氧處理相比較,具有以下5點優(yōu)點:
-厭氧細菌增殖速度慢,厭氧設備啟動和處理所需要時間比好氧設備長;
-出水達不到排放標準,需要進一步處理,通常作為好氧處理的前處理;
-厭氧處理系統(tǒng)操作控制因素較為復雜;
-厭氧過程會產生氣味對空氣有污染;
-厭氧微生物,特別是產甲烷菌,對有毒物質較敏感。
02、厭氧處理的三階段、四種群學說
厭氧處理的三階段理論包括水解酸化階段、產氫產乙酸階段、產甲烷階段,具體過程首先是通過水解發(fā)酵菌把水中大分子有機物發(fā)酵成為乙酸、丙酸等小分子物質,然后再通過產氫產乙酸菌把第一階段生成的小分子物質轉化為乙酸和氫,并生成CO2,最后在通過產甲烷菌把甲酸、甲醇、甲胺和乙酸轉變成甲烷,這里需要注意,產甲烷菌只能利用“三甲一乙”這四種物質。
而四種群學說包括水解發(fā)酵菌、產氫產乙酸菌、同型產乙酸菌、產甲烷菌。四種群學說是在三階段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增加了一個同型產乙酸菌,這種細菌能夠把水解過程中產生的H2和CO2轉化為乙酸。因為產甲烷菌對于pH值要求為中性或者弱堿性,因此對于H+很敏感,同行產乙酸細菌可以減少H+濃度,有利于產甲烷菌的繁殖代謝,因此同型產乙酸菌的存在對于產甲烷菌有一定的益處。
03、總結
厭氧法的溫度要求為:常溫(15~30℃)、中溫(33~35℃)、高溫(50~60℃),超出這三個區(qū)間,效率都會下降;
剩余污泥量少,產泥量相當于好氧法的1/10~1/6;
出水達不到排放標準,需要進一步處理,通常作為好氧處理的前處理。
全國服務熱線:【15244289576】
全國服務熱線:【15165428330】